遇到这3种情况,你就要小心了,远离才是大智慧

豆豆家里最近很不安生。

老公家的亲戚到城里看病没地方住,暂住在他们家。

本是好心让人借住,结果这亲戚倒好,一点不把自己当外人。


(相关资料图)

一会儿饭菜咸了不能吃,一会儿地太脏了看不下去,偏又不自己动手,给豆豆气得够呛。

这两天豆豆和老公已经商量着要把亲戚送去医院,不给在家里待了。

借住在他人家里,是客,理应不给他人添麻烦,而豆豆家的这位亲戚是典型的不知分寸,弄错了自己的定位。

不管和谁交往,都要拿捏好分寸,张弛有度,不然就容易生出嫌隙。

一个聪明的成年人,想要和别人好好相处,一定要学会下面3种行为:

01

面对朋友,保持分寸感,才能让感情良性循环

很多人以为朋友之间无话不谈就真的亲密无间了,其实不是。

清官尚且难断家务事,要是旁人还贸然插手,恐怕事情的复杂程度会更上一层楼。

最重要的是,会伤感情。

综艺《非常完美》里曾有一位女嘉宾清清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位女嘉宾说起爱情观,曾坦言劝分过一对小情侣。因为这对小情侣经常有摩擦争吵,女方到她面前哭诉时,她就直接劝分。

第二天,男方知道了这件事,打电话过来询问情况,也是被她一通挤兑,直接骂哭。

自此,一对曾经恩爱的小情侣彻底分了手。

有男嘉宾一针见血地指出,她以外人身份插手情侣之间事宜的行为让人难以接受。

事实上小情侣谈恋爱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争吵,这恰恰是双方正在磨合的证明。

外人眼中的“摩擦不断”,有可能是情侣俩的感情深入,了解加深。

如果作为朋友一再无视分寸,仅凭自己的看法就替别人料理家事,迟早会被人厌恶。

卡卡也曾一度喜欢劝分不劝和。

可有的人,今天跑来哭诉日子过不下去了,一扭头就和好。

只有真情实感劝分的卡卡里外不是人。

日子久了,卡卡终于放下劝分劝和的心,安安静静地做个倾听者。

朋友这层关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

我们可以陪着对方度过人生的某些旅程,给予对方关心。

却不能插入对方的生活,指手画脚一番,再扔下烂摊子一走了之。

作为朋友,最好的分寸是陪伴又不干预。

02

面对亲人,空出些许距离,才能始终亲密

朋友之间的界限还算清晰,但家人之间的分寸界限却常常不明朗。

微博话题榜上有个热门话题是:你能接受另一半查岗吗?

网友给出的解答不一,其中有位网友直言,能接受查岗,但会觉得没有被信任。

查岗这种生活中反复多次出现的行为,非常容易触发超限效应。

所谓超限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层面上受过太多反复刺激,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

电视剧《开端》中卢迪母亲对卢迪的过度关注就触发了这种效应,亲子关系一度很紧张。

卢迪从小就患有哮喘,身体孱弱。

卢母因此很不放心,即便卢迪已经成年工作,仍要求他必须在规定时间回家,按照严格流程消毒,避免接触一切可能引发哮喘的因素。

但越是这么要求,卢迪的反叛心理越重。

他不仅在动漫城自己租了一个房子养猫,还兴致勃勃地预备加入主角团,一起“拯救世界”。

卢迪之所以会逆反,就是因为母亲逼得太紧。

当母亲把卢迪的所有空间全部占满,孩子就会喘不过来气。

只有给亲密的人留一点独处的空间,大家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消化情绪,重展笑颜。

在这一点上,卢迪的父亲就做得很好。

他并不制止卢迪养猫的行为,甚至还会偷偷帮忙照顾。他会巧妙地把一切都控制自己能掌握的范围内,理解并尊重卢迪。

真正的人际交往要懂得空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距离产生美,适当留白才能让爱成熟。

03

面对自己,学会反省,才能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人们总是把交往挂在嘴边,却容易忘记相处时间最久的是自己。

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独处和自省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人生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能发现自己的本质和长处。

唯有好好利用这段时光,才能让我们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值。

海伦凯勒出生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这让她比常人多出许多时间独处。

但她在通过触觉感受到世界后,利用这些时间不断鞭策自己成长,艰难地识字、阅读、写作。

最终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所生活的世界》等著作,还于1964年被属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无独有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也是一位擅长在独处中反思的伟人。

他一生都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却不妨碍他通过审视过去的自己,写出《忏悔录》这样的文艺巨著。

《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

只有在独处中不断自省,才能及时发现己身不足,查漏补缺,完善自我。

俗话说,人生如尺,做人有度。

深以为然。

与人为友,不贸然插手别人的生活;与人为亲,空出放松的距离;审视己身,不断反思改正,获得成长。

只有把握好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分寸和尺度,才能获得长久的美满。

关键词:

编辑: MO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