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春天开始读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我读得很慢,至今才读到第六卷,但就是读到这部分,我异常清晰地领悟到一件事: 个人是宏观局势发展的一部分,只有把李自成放在明朝末期的历史洪流里,他才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人。
同样地,个人和职场的关系亦是如此。
今天想从甄嬛回宫这事聊一聊个人发展和宏观职场局势之间的关系。
(相关资料图)
对宏观局势的判断有多重要呢?
如果没有对宏观局势的认知和理解,就会觉得甄嬛运作回宫这件事全靠开金手指,全靠皇帝对她有旧情,全靠崔槿汐的辅助给力……甚至觉得皇后这个聪明的反派都被强行降智。
然而,这些都是表象。
表象具体,容易抓住,而本质的东西是虚掩的,是不易摸清的。所以只有跳出局部的迷惑,理清宏观局势才能捕捉到本质。
人们喜欢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甄嬛能成功回宫,是宏微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微观环境这块,前面我已经用了很多篇文字分析过了,无非就是甄嬛的个人层面的因素,她是“谋事”的部分;而宏观环境才是甄嬛“成事”的部分。
接下来,我们就层层分析一下。
甄嬛能回宫,是因为后宫职场需要她。
那么,后宫为什么需要她?又是谁需要她?
甄嬛敢在穷途末路之际筹谋回宫,势必是想清楚了这个问题。 因为一件事情值得不值得做,比怎么做这件事情要难。
如果仅就管理需求来看,是太后和皇帝需要甄嬛,因为皇后已经独霸后宫,无法无天。
问题来了,皇后为什么会如此迫切,和太后闹掰,急不可耐地抢夺三阿哥的抚养权,毒害四阿哥?
一个人的行为特点是她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但很大一部分也会受到大环境和所处位置的影响。
皇后的迫切其实是一种表象,本质的问题是以太后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颓势迫使皇后这个打手不得不做最后的争夺。
年家垮台之后,太后带着皇后稳住了他们利益集团的阵脚。但也因为年家垮台,三角的多边利益关系变成了皇帝和太后利益阵营对立的双边关系。
皇帝要对隆科多下手,就是对太后的利益集团下手,皇帝逼太后去杀掉隆科多,就是逼太后自戳心肺。
迫于形势,太后的利益阵营不得不收缩,也不得不丢车保帅,太后到最后就只想保家族利益了。
隆科多死后,太后病重,往昔的利益集团岌岌可危,宫外的势力急需投靠一个新的利益头目,本来就野心勃勃的皇后便和他们一拍即合。
皇后想搭建以她为首的利益集团必须要做成几件事,比如夺嫡、议储、扶持三阿哥做太子,然后成为太后的接班人。
但是,皇后想要做成这几件事,就等于要在皇帝的权力蛋糕上切走一块。帝后矛盾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激化,激化的标志就是皇帝废了三阿哥,当然这是后话了。
为了维护权力,以及全局的稳定,皇帝就要以一种不伤害他和皇后和气的方式找到第三方牵制皇后。
甄嬛就成为了皇帝的首选,而且他和甄嬛重逢后,甄嬛还适逢其时地有了孩子,他自然就想接甄嬛回宫。
这个逻辑和《甄嬛传》第一集里太后要求皇帝选秀是一样的道理,就是当下的局面已经僵了,必须为后宫增添一些活水,只有把水搅浑了,才能利用这个窗口期进行秩序重建。(这个之前写过,点这里复习)
所以, 这一层的宏观局面就是,后宫的太后旧势力即将瓦解,新势力在孕育。这属于典型的青黄不接的局面,上升阻力最小的时候。
就是基于这个宏观局面,所以我之前才写甄嬛回宫后唯一的对手只剩太后。太后虽然是旧势力,但她是正统,只要消除掉太后这个阻碍,获取她的认可,甄嬛和皇后就在同一张牌桌上了。
最后,再扒一层,皇帝需要甄嬛去做什么?
答案是:牵制言官势力。
在商议甄嬛回宫一事上,皇后的表态是很强硬的,不同意皇帝接甄嬛回宫。
而且皇后拿出来的一个有力的说辞就是:“如此大的动静,只怕外头言官议论。”
紧接着,皇帝就真的受到了群臣反对,注意皇帝的用词是这样的:“……今日朕在前朝把此事一提,这众大臣就跟商量了好了似的,全都跳出来反对。”
这不仅是皇后和外臣联合逼迫皇帝, 更令皇帝意识到言官也是需要调教的群体。
在甄嬛离宫前,皇帝对年羹尧集团的剿灭就是杀鸡儆猴,是对当朝武官的打压,如今皇帝发现,言官们也有了脱轨之势,他们竟抱团一起干涉皇权。
言官为什么会整齐划一地抱团呢?因为后宫只有皇后,他们没得选,只能支持皇后这个阵营。
所以为了打散言官抱团的局面,他必须得给言官们多一个可以选择的支持阵营。
皇帝给甄嬛封妃,赐姓,并且让她抚养四阿哥,就是为了把甄嬛推到言官们面前,让他们多一项立储的选择,从而化解掉抱团合力支持皇后的局面。
基于这个局势,甄嬛回宫就有了生存和长足发展的空间。
都说“时势造英雄“,甄嬛回宫不仅是谋时,更是谋势,所以才会在绝处寻到一线生机。
一个人能成事,一定离不开大环境和宏观大局势的成全。这也是我过去创业的切身教训。
2019年底刚创业那会儿,没想到放了个年假就咔嚓疫情了,业务和投资都搁置和缩减;去年11月回归职场组建新团队做项目,结果团队人员刚招聘到位,咔嚓都阳了,最惨淡的时候整个团队只有一个同事在上班……
所以,我无数次真挚地告诉身边人:低谷期就应该悄无声息地休养生息,“潜龙勿用”不是形而上学的意识论。低谷期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因素低迷,大环境和局势也没有给时机和空间,所以只会越挣扎越心酸,越努力越崩溃。
最后,作为愈挫愈勇的过来人,我还想说:不要高估困境和低谷,要坚信任何情况下困境都不会持续无限长的时间,因为大环境和局势都是变化的,请深信每个困境和低谷都会有机会让我们走出来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韬光养晦,等风来。而且要全力以赴,拿出十二分的定力和耐力,等好风来。
关键词: 利益集团